每踏上這裡,腳步自然就會變得緩慢、輕鬆。
帶上自己的心。在這裡寧靜、平靜環繞。
無關信仰。 『得心自在』是此趟最大的收穫。
此行白玉與弟弟坐著國光號一起來到法鼓山。
每一段時間,總會想上山、進到這令人放鬆、舒服的地方。
「法鼓」一詞,佛典中有多處提及。
如《妙法蓮華經》云:「惟願天人尊,
轉無上法輪,擊於大法鼓,
而吹大法螺,普雨大法雨,度無量眾生,
我等咸歸請,當演深遠音。」
所謂「擊大法鼓」
,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,
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。
由於法鼓山的地理形貌,正猶如一個縱臥的大鼓,
故引經典之喻,取其似鼓之形,
『法鼓山』之名遂由此而得。
這裡沒有一般廟宇雄偉壯觀的廟門。
不說還真不容易注意到入口在哪?
這麼柔軟、低調的開場白。
就如白開水般、沒負擔卻讓人感到自在。
此行在客運上,遇到來自新加坡的背包客。
她是一位皈依佛教的在家人。
一見如故的聊了許多。
彼此分享了台灣與新加坡的景點、習性
以及生活經歷。甚至聊到跑步。
(跑步傳教士-白玉真是無所不在。︿︿)
看似平靜的湖面。卻漣漪不斷。
倚坐一旁。聽聽心裡的聲音。
每踏到這一處,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會發生。
你的心裡就會浮現一個數字。(1-108)
禮佛後,根據號碼去拿籤。
這是祈願觀音要跟你說的話。
許多人看到籤詩內容,是會流眼淚的。
因為內心最深處的事,祈願觀音都知道。
祂會慈悲的指引你。
在祈願觀音的慈眉之下沉淨自己的心,
雙掌合十地誠心祈願,祈願平安,
並抽出屬於自己的心靈處方籤,啟發心靈的智慧,
讓平安智慧由內而外。
(室內不能拍照,此照片是法鼓山網頁另存的。』
禪。讓人思緒清晰。內心平靜。
在這裡,不會有任何師兄師姐介紹你法鼓山或其他佛教事物。
有的只有自己放輕的腳步。放鬆的心靈。
一切的一切都是自然而舒適的。
每次到這裡,我一定會去吃它的素齋。
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素齋了。
男眾、女眾分開坐。用餐時不交談。
每人一個碗裝著自己夾的菜飯。
沒有任何素料(素雞),全是原食物、原營養。
對食物、對付出的人感恩,是整個用餐過程讓我學習的。
用餐後,他們提醒用開水沖到碗裡。喝下去。
可減少葉菜廚餘、減少洗碗人的辛勞、
也提醒我們不要浪費食物。
在這裡,我們都是獨自的走著。
看似獨身一人,心裡確有無限的感覺。
這裡用身教、環境,告訴著我們開啟心中的寶山。
聖嚴法師:『「只要人類的內心清淨,所見的世界便是佛國,
只要人類的內心平安,生活的環境也能平安。
只要人的心靈在一念之間清淨平安,
就會影響到週遭人物環境的清淨平安」。』
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的地方。
寬廣的視野
好喜歡這樣的綠。
往大殿
『本來面目』
在這裡看到許多已逝的聖嚴法師,
用身教、環境,與我們分享的佛法、、禪意、智慧。
大殿裡的三寶佛
造像藍本源自於山東神通寺四門塔的阿閦佛 ,
立誓不起嗔恚的不動如來。
(網路照片)
阿閦比丘發願修學菩薩行的典故,
當時,廣目如來告訴他,學習菩薩道非常困難,
必須對所有人類和飛禽走獸都不能有所嗔恚。
但他決心很大,並且立下了不起嗔恚的誓言,
後來他成佛之後,就稱作「阿閦佛」。
「阿閦」,就是「無嗔恚」、「無憤怒」的意思。
(網路照片)
法鼓山法華鐘是東南亞最大的法華梵鐘,總重達25公噸,
採唐式風格,外型古樸典雅,氣勢渾厚宏偉。
鐘體上鐫刻有「經中之王」之美喻的《妙法蓮華經》一部,
以及〈大悲咒〉,共計70,152個字,
還有一幅典出《法華經》的「多寶塔雙佛並坐圖」。
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說:「聽聞法華鐘聲,
等於聽聞一部《法華經》;禮拜法華鐘,
如同誦念、禮拜一部《法華經》和一卷〈大悲咒〉。」
這是無限光明的、無限希望的一口鐘。 ──聖嚴法師
每一次造訪法鼓山,心情好像都不一樣。
但是要離開的當下,心情都是平靜的。
這裡是一個好地方。
如果有一些事情在心裡,
來這裡看看聖嚴師父的書(裡面有書局),想想他說過的話。
看看樹.聽聽流水聲。
『我願無窮、得心自在。』
進得穿著一身沈重衣、輕鬆拂袖而離開。
這是之前去的時候拍的照片。
對照一下,發現幾年前的我們,
與現在又有些不一樣了。
留言列表